冲刺,在大凉山巅 |
|||||
|
|||||
冬日里的大凉山风和日暄,几丝凉意、几抹温暖。一群水电人正奔波在国务院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盐源县龙塘水库及灌区工程的建设中。刘兆东是水电一局龙塘项目部的生产经理,虽说是典型的东北汉子,却也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细腻如丝、柔情似水...... 拼搏——驰骋在施工现场 晨光微露,周围的村庄还没有从睡梦中醒来,一辆工程皮卡车已驰骋在乡间小路上。龙塘项目马坝河分干渠9号倒虹吸即将开挖,刘兆东再一次来到现场实地勘探。 “老毛啊,上次跟你说的方案考虑得怎么样了,不明白我再给你讲一遍。”说罢,他便蹲在地上拿起树枝笔划起来。 倒虹吸工程前期工作十分重要,从边线的最终划定到吊车位的修建,以及部分进场管理道路的铺设都关系到施工点位能否顺利完成吊装。各项准备工作都要精心安排、反复确认,做到胸有成竹之后才能开启施工。然而灌区水系中的倒虹吸就有几十个,即便如此逐一巡视跟进也显得分身乏术。各项事务千头万绪,在问到有什么妙招时,他瞥然一笑道: “俗话说得好,牵牛得牵牛鼻子。你把现场要交代的重难点问题仔细讲给负责人,再结合考核机制形成向下传导的压力,他们总能按你的要求施工。”十几年的工作历程已使他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从前期策划到过程管理每一个节点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在他看来,干工程没有别的,就是雷厉风行的实干和精细扎实的管控。 不知何时,太阳已经悄悄翻过山头,看了看手表,匆匆告别了施工队伍,继续赶路。 “老蔡,去7号隧洞按照以前的计划已经来不及了,今天还有两三个点呢,你这样,从前面的白房子拐过去,上小道!”他对现场道路的熟悉令同行的人瞠目,要知道,现在距他调入龙塘项目,只不过三个月。 148公里的灌区工程是龙塘项目的“关键”。如果说枢纽和水库是龙塘项目的“发动机”,保证源源不断地供水,那么一条条犹如“长龙”的渠道,就是她的“生命线”,负责输送灌溉所需的渠水。然而,光是走完灌区这100多公里的路,就足以让人精疲力竭。 “刚来的时候,我也有些迷茫。这些地方看似相似,但走进去很容易迷路。果场、荒地交错,很多地方不通公路,只能靠步行。七拐八拐的,还常常沾一身刺。现在熟悉多了,好多小道我都记在心里。”他站在路边,望着面前的果场和远处若隐若现的县城,“你看,到处都是咱们的工地。” 虽已至年终岁尾,对于龙塘项目来说却是赶超进度的关键时期。今年,盐源县汛期大幅度推迟,11月份还在下雨,导致灌区工程一度停滞不前,12月份正是进度“逆袭翻盘”的黄金季。70余公里渠系,灌区施工点位几乎全面铺开。管生产的刘兆东自知责无旁贷、重担在肩,早晚的寒风卷起飞扬的尘土,在他脸上刻画着奋斗的痕迹,午后的骄阳灼烧着本已黝黑的脸庞,148公里,不知道他要走多少遍,也许大地早已为他丈量。 坚韧——跋涉在荆棘塞途 “马上暂停施工,准备超前支护,把人手都配齐,立即抽泥排水,我马上就到!” 凌晨1点的龙塘营地,万籁俱寂,大部分人已进入梦乡。空旷的院子里回荡着刘兆东焦急的电话声。片刻之后,项目部的车辆疾驰而来,刘兆东边穿衣服边迅速钻进副驾座,车门尚未完全关上,车辆已经风驰电掣般驶离了一号营地,只留下一缕尘烟在寂静的院中飘荡。 龙塘项目面临的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大多数引水洞段处于昔格达黏土岩层,遇水变形的特性使隧洞开挖、支护工作尤为艰难。今晚的突发事件对于马坝河分干渠4号隧洞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初入龙塘,刘兆东就已敏锐地感受到了这一地质特点。隧洞内掌子面的突泥涌水不仅会影响工程进度,还造成了安全隐患。对于常年在一线工作,又长期从事安全管理的刘兆东来说,深知这意味着什么。 “这种岩层与其他土质不同,遇水就会变形。在隧洞开挖时,如果遇到有水的洞段,风险会增加。要么采取超前支护措施,要么必须先排水再继续施工。” 终于到了施工现场,这次出水量不大,但每次遇到有水的洞段,他都会第一时间到现场巡视。毕竟,克服任何困难都需要以事实为依据,充分研究,才能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从干渠到支渠的许多施工点位,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特殊地质环境的影响。有时洞内会出水,雨季推迟也会增加明渠段和倒虹吸边坡垮塌的风险。面对如此严峻的施工形势,刘兆东意识到,不能总是充当“救火队长”,必须总体把控,防患于未然。 面对特殊地质环境带来的施工难题,刘兆东白天深入工地现场,晚上统计各子工区风险较大、施工困难的点位,并抽时间与业主及总包商商讨应对措施和部分设计变更方案。必要时,他还向其他施工单位的同行求教、取经。 新的一天,随着太阳升起,刘兆东又踏上了征途。经过一整天的忙碌,他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项目部,但面对新的任务时,他总是能迅速振作精神,迎接新的挑战。 困难,是勇毅者的试金石。在龙塘项目这样的大型工程中,要克服无数艰难险阻,这不仅考验着像刘兆东一样的水电建设者们的能力,更磨砺着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 温情——流淌在大凉山间 又一个年关将至。恍惚间,刘兆东已经在外奔波了十二个年头。这些年,他见识了四川深山的险峻,也体验过黑龙江的极寒;感受过三亚的海风,也曾在炎热的城乡供水施工现场穿行。踏足万里河山,走遍大江南北,只为那一片温情。 “现场还要继续施工,施工队伍不走,我也不能走。” 千里之外工地一线的除夕夜,刘兆东不知度过了几个。为了保证现场施工进度,规范现场管理,作为生产经理,他必须时刻坚守在岗位。他的执着和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先进个人”“优秀安全总监”“先进工作者”……每一个奖项都见证着他的努力和牺牲。上一次回家还是两年前,那时五岁的女儿一边叫着“爸爸”,一边流下了滚烫的泪水。对家庭的眷恋,同样在他心中溢于言表。 “其实这里也挺好,这是我经历大学生人数最多的项目,看到他们就想起了我走过的路。”他没有一点“官架子”,反而与这些刚入职一年多的大学生打成一片,工作上的事知无不言,生活上的事谈笑风生。不过,一旦严肃起来,也不免让人有些敬畏。这是他一贯严谨的工作态度。 一次,一名新毕业大学生旁站现场混凝土浇筑时,数据的记录有些瑕疵,刘兆东立刻紧锁眉头:“我希望他们凡事都要有责任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后还要承担更大的责任。要知道,能经历这样一个大型项目,不管将来做什么,对他们的人生来说都是一段精彩的回忆,希望他们珍惜机会呀。” 在刘兆东的心中,个人的成就早已与项目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龙塘项目作为国务院172项节水供水工程之一,肩负着举足轻重的使命。盐源县干旱缺水的千家万户无不盼望着清澈的渠水浇灌他们干涸的农田。 中午闲暇时刻,刘兆东独自蹲在荒芜的田垄上若有所思,脚下是龟裂且坚硬的土地,头顶是炎炎烈日。干旱和贫瘠令这里的人头疼,也同样是刘兆东的心事。 站起身子,拍了拍手上的泥土:“老蔡,走,上4号支渠!” 这是一个水电人的故事,这个故事在148公里崎岖的山路上穿行,终有一日,故事里的艰辛与汗水将化作清澈的水源,化为水电人的温情,流淌在明渠中、贯穿在隧洞和倒虹吸里,把贫瘠的土地变成沃野。那时,大凉山巅的草木不会忘记,有这样一群人在这里奋起冲刺,只为融化这片曾经坚硬的土地。 |
|||||
|
【打印】 【关闭】 |
浏览次数:
|